feature picture
xFrame

跨部門合作=沒人想做?主管想通 3 個眉角,散沙也能集合變夥伴

分享
收藏
已完成
已取消

有個朋友提到跨部門協作的困難,想尋求其他部門協助的時候,就會遇到本位主義的難題,每個人只在乎自己眼前的事,不願意幫助別人。他問我,OKR 強調組織從企業文化到業務資訊都追求「公開透明」,是不是就能提高部門溝通效率、解決大家自掃門前雪的難題?

先談談我親身經歷過的跨部門合作挑戰。在 Intel 任職時,曾有個到職沒 2 年的主管,在年初跨區會議裡花了整場時間闡述他所認知的「信任」。他直言,不同團隊缺乏信任基礎,讓他與各大區合作失敗,上一年度的績效不如預期。我回想,為什麼他想合作的專案,那時的我沒放在心上?結論是:因為專案完成了,對他有意義,但對我的部門和我沒有任何意義。有趣的是,當時他要求合作時,居然沒關心我的部門 agenda 是什麼,需要達成什麼。

「本位主義」其實是人之常情,試想,老闆要求你與其他部門同事合作一個專案,你第一個念頭是什麼?有 4 個選擇:

  1. 專案執行的結果,會影響我的績效考核嗎?
  2. 對方工作模式是否跟我合拍?
  3. 我手上現有的工作,誰來幫我?
  4. 太好了,老闆賞識我。不管如何,全力以赴!

與企業交流過程中,我發現只有近 30% 的人選擇第 4 項答案,其他都是選 1 到 3 項,更偏向自身利益的考量。在真實的職場環境下,有多少人談部門合作時,主動提到這些考量?又有多少人在老闆提議要求下,當下連聲說沒問題,讓所有與會人員都覺得「真配合」,離開會議室後,卻又在內心不斷煩惱 1 到 3 項問題?

根據過往的經驗,如果可以選擇,有 5 成的工作者寧可獨力完成工作,也不會主動尋求跨部門合作。但站在組織設計和營運最大利益的角度,跨部門協作絕對無可避免,只可惜 1+1 大於 2 的想像,屢屢在現實案例中落空。跨部門協作為什麼難?怎麼解決?

延伸閱讀:要降低「跨部門衝突」,光用團隊合作來框住大家是不夠的!6 個化解衝突的建議

OKR由員工自主設定目標,團隊更當責

OKR團隊的運作模式,是由員工根據企業和部門發展方向,自主設定目標與關鍵結果,就像是自己選擇了一畝田,決定種什麼、怎麼種、找誰一起種、種出來的成果怎麼分。如果收成不好,也必須和一起耕種的人共同承擔。這個過程中,相關人員會努力爭取肥料(資源)、學習新技術,定期觀察作物生長,同時想方設法避免天災人禍的傷害,以確保收成。

他們的角色不是幫人抬轎的佃農,而是這畝田的主人。這也是為什麼 OKR 的運作,可以培養出當責的團隊與員工。以這個前提開啟協作行動之前,主管與部屬必須知道的 3 件事:

有共同目標,才是團隊

跨部門的團隊如果沒有共同目標,各自為政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,你的部門指標,又不是我的部門指標,我又何必為你肝腦塗地達成目標?

有共同利益,才有協作

這裡可能有個盲區。共同目標達成後,合作方就能分配到想要的利益嗎?這可不一定!很多時候是老闆一手促成了跨部門協作,如果老闆沒先表態目標完成後的利益分配,你還會盡心盡力的達成目標嗎?在跨部門協作過程,假如發現有一方未盡心盡力,十之八九就這個原因。所以,即使兩個部門有共同目標,也必須進一步確認目標達成後,是否每一個部門或個人可以獲得利益。這利益包括獎金、升職、部門與個人的成長、公開表揚或其他方式。

有協作契機,才談信任

為什麼信任放在這麼後面才談?不是信任不重要,而是大家努力工作,無非是想拿到自己那一份利益,不論是內在還是外在動機,不管是有形,還是無形的,這些必須先確認好。一旦確定共同目標,共同利益後,才考慮信任,這包括對方的行事風格和過往記錄等。

有個企業主給了反饋,「部門主管認同這 3 個協作心法,但就是不習慣先談利益,怎麼辦?」我提供幾個思考面向:

  1. OKR的跨部門協作,是鼓勵合夥人概念,不是支援抬轎的概念。

  2. 明確部門與個人的發展計畫:是想當佃農?還是想當農地主人?

  3. 主管應考慮組織體質與文化,是想培養「純支援」的跨部門協作?還是「合夥人」的模式?當然,兩者並存是可行的。有些部門習慣以「後援」為天職,或是基於老闆的意志,暫不期待該部門主管轉變成「合夥人」的思維,都可視為磨合的過渡期,但合夥人式仍是最能有效減少本位主義的做法。

本位主義本來就存在,也不會消失,因為這是人性。良善的管理要在兼顧人性的原則下,用制度來揚善遏惡。因此,跨部門協作除了以上 3 大心法,團隊運作的制度面上,必須訂立「共同目標制定」與「績效評估配套」的相關規則。

繼續閱讀 領導帶人
相關文章
領導 Leadership > 團隊管理
feature picture
李雅玲 / 製圖

4種類型的員工,領導方式大不同!你的部屬是哪一種?

2025-07-24 整理‧撰文 陳清稱
分享
收藏
已完成
已取消

多數主管都希望能藉由交辦工作提升部屬解決問題、自我成長與影響他人的能力,但在這之前,主管得用正確的方式要求部屬,部屬才能跟上腳步,達到工作交辦的目標。

《好員工是教出來的!》作者松尾昭仁指出,主管必須學習克制自己,安靜地看著部屬完成整件工作,再一點點提高工作的難度。只有放手讓部屬去做,從中鍛鍊部屬的能耐,日後才能順利完成你交辦的工作。

若你是剛升任主管,還不確定如何看懂部屬類型、調整交辦方式,建議參考《經理人》推出的「成為傑出主管的第一課」線上課及《新手主管實戰練習範本》模板,幫助你快速掌握實用的方法與應對範例,少走摸索冤枉路。

依據部屬的習性偏好,妥善交辦工作

主管可透過觀察了解每一位部屬的偏好,調整自己交辦工作的方法。《最困難的事,別交給最有能力的人》列出4種類型的員工,建議主管相應的交辦方式:

類型1. 直接告訴我你要我做什麼

4種員工類型1.jpg
李雅玲 / 製圖

這類型部屬能把重複性工作做得很好,主管可直接告訴部屬該做什麼。

類型2. 我希望你先考慮我的意見,再決定要我做什麼

4種員工類型2.jpg
李雅玲 / 製圖

部屬很有創造力,通常能找出更好的做事方法,但只要主管沒有事先對這類型部屬的意見表示尊重,部屬就不會全力以赴。

類型3. 我想自己決定要做什麼

4種員工類型3.jpg
李雅玲 / 製圖

屬於做大事型的部屬,通常都希望能完全掌握自己的時間,主管應多與這類型部屬溝通工作目標,並讓他們自行安排時間。

類型4. 大家一起討論、共同決定後,我就很樂意去做

4種員工類型4.jpg
李雅玲 / 製圖

渴望民主工作環境的部屬,主管只要讓他們有發言的自由、聽取他們的意見,這類型部屬就會接受主管交辦的工作。

想給部屬建議,這樣說才有效

對於部屬正在進行中的工作,主管既不能出手干預,又不能主動提醒時,該怎麼辦才好?

1. 以問句取代命令,讓部屬服氣

將命令語氣改成確認語氣,讓部屬覺得選擇權在自己手上,比較不會有被強迫的感覺。例如,把原本要說的「那份提案簡報明天之前一定要做好!(命令)」改成「那份提案簡報明天之前可以做好嗎?(問句)」

2. 採用間接提醒,而非當面斥責

適合用於不受教的員工,例如,某A部屬即使當面斥責還是頻頻犯錯,這時可藉由責罵另一位毫不相關的B部屬,利用第三者提醒真正犯錯的人,就像拍片現場導演對著助理破口大罵,其實導演不是在責備助理,而是在提醒現場所有人。

3. 視對象不同,選擇積極說法或消極說法

消極說法說服效果大,但好感度低,例如「你老是遲到,真的很糟糕!」積極說法說服效果小,但好感度高,例如「你要是改掉遲到的毛病,表現就100分了!」積極說法可用於日常工作,消極說法則可用於必須說服對方時。

相關文章
會員專區

使用會員功能前,請先登入

  •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,一次提升領導力
  •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、名人金句抽籤
  • 收藏文章、追蹤作者,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
  • 定向學習!20 大關鍵字,開放自選、訂閱
  • 解鎖下載專區!10+ 會員專刊一次載
追蹤我們